閱讀屋>心得體會> 國小語文閱讀教學心得體會

國小語文閱讀教學心得體會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心得體會

  我們心裡有一些收穫後,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心得體會1

  閱讀是人們獲得各種資訊最便捷的途徑之一,也是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獲得資訊從而進行交流的最有效的方法,小學階段,絕大多數學生對課外閱讀缺少熱情,喜歡看漫畫,喜歡那些漫畫多於文字的故事,知識攝入量卻很少,由於小學生的閱讀經歷有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直接將抽象的學習方法硬性塞給學生,要他們去背;更不能以讓學生學會讀書為藉口而放任自流,讓其"暗中摸索"。我認為教師應根據教材特點,抓住訓練時機,巧設思維情境,滲透學法指導,讓學生主動而又生動活潑地學習,積極發揮其主體作用。課改改變學生傳統的偏重於記憶、理解、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為突破口,重視研究性學習,倡導自主探究、實踐體驗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敢於質疑、敢於實踐、敢於創新。我更關注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正是語文教學的重點。

  第一、加強字詞句訓練,打好閱讀的基礎

  字、詞、句是文章之根,也是閱讀之本,要是一個學生連起碼的字詞句關都不能透過,怎麼可以開啟閱讀的大門呢?為此,在學每篇課文之前,我都會提前讓學生預習字詞,在正式授課的過程中,教師講授那些難懂,難記的字幫助學生理解消化,掃清閱讀最基本的障礙,這一階段的教學是最枯燥的,但也是最必要的,是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都必須重視的。

  第二、抓好詩詞的訓練。

  古詩詞其實是句子的精華,學生掌握一定的詩詞和學會運用詩詞對閱讀有很大的幫助,可以大大增強學生對句子的理解能力,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也特別重視句子、詩詞的講解,如《望天門山》等古詩,文中還有很多優美的句子,於是我利用課間營造氛圍,學生根據圖片就可以身臨其境的體會當時的意境,體會詩句的含義,讓學生明白這些詩句、修辭用得恰如其分。

  第三、給學生延伸想象的機會。

  "想象是思維的翅膀",在閱讀活動中,鼓勵學生想象在閱讀材料所提供的情節發生之前或發生之後可能發生的情節,並加以講述。例如在講授《小攝影師》一課時,當少先隊員發現膠捲忘在家裡,他會想些什麼?在取膠捲的路上會發生什麼?學生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在想象的過程中開拓自己的思路,更深入的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第四、展開多樣式的閱讀比賽與總結。

  由於閱讀指導效果還受諸多要素的影響,因此在閱讀指導時僅教給學生掌握一套科學的學習方法還不夠,還應注意以下兩點:第一,閱讀指導要和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同步進行,這是閱讀指導取得成效的必要條件。第二,要重視學習品格的培養,即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創造精神,克服困難、奮發向上的精神,這是閱讀指導取得成效的保證。《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我們應該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增強學生的閱讀水平。確實,我們現在的孩子甚至於我們的老師閱讀量太少,閱讀的水平也不高。如果一個小學生對一個語段或短文都不能初步地分析,不能解答一些簡單的問題,那是十分可悲的,也是十分令人擔憂的。過去幾年的語文教學使我深深地體會到,學生的閱讀面太窄,只有不斷的閱讀,才能對文章有著更加深刻的體會。“書中自有黃金屋”,只有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學生才能在語文的學習中越走越遠。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心得體會2

  為期一週的語文錄影課以及學科大教研落下了帷幕,經過這一週的學習,老師們收穫頗多,最多的感觸就是要讓孩子學好語文,一定要讓孩子愛上語文,對語文產生濃厚的興趣,這種興趣的培養最好的途徑就是閱讀。

  都說,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的黃金塑造期,如果此時父母過於強調成績,極有可能會扼殺孩子的興趣、天賦和創造力,但不少家長也犯難,自己當然知道閱讀的好處,但奈何不知道如何操作啊!

  6-12歲小學階段的孩子,不可以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課本和作業裡,是因為小學課本的單一性和膚淺性,遠遠不能滿足一個孩子的大腦成長的需求。只有博覽群書、海量閱讀古今中外的名著經典,廣泛涉獵百科常識書籍(如天文、地理、歷史、物理、化學、生物、哲學、藝術等等百科知識),才可以讓孩子的智慧不斷成長,最終形成一種強大的發展能力。事實上,小學階段的成績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和虛假性,因為孩子把全部時間都投入到課本和作業裡去了,自然就沒有時間大量讀書,而這如同丟了西瓜撿芝麻。這樣的投入即便考了高分哪怕是滿分,對孩子的未來而言都是一種巨大的損失。

  這種損失到了初中就開始顯現出來,很多中學老師都知道一種奇怪現象:那些小學階段單單靠投入全部時間和精力獲得高分的孩子,升入初中後成績下降神速,這些孩子越學越累、越學越不會學了;恰恰是那些小學階段成績平平、但博覽群書、見多識廣的孩子們成績上升力量強大、後發制人、潛力無窮。

  因此,小學階段一定要讓孩子們從容一些,不要過於追求分數的高低。做父母的為了孩子的長久發展和未來更大的成長力量,請不要過分在意孩子小學階段的成績,而應該把目標放在孩子的基礎發展和能力培養上,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才能真正事半功倍,讓孩子受益終生。

  在同學們學好語文的道路上,我們希望和家長一起共同努力,塑造孩子們良好的閱讀品性,相信他們在我們共同的引導下會走的更穩。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心得體會3

  xx年12月3— 5日,我非常榮幸的在沂南縣教育體育局朱老師的帶領下,參加了全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觀摩活動。感謝領導給我這次學習的機會,使我走近名師,

  讓我聆聽名師的教誨,一睹名師的風彩。兩天的觀摩研討讓我收穫頗多。

  12月4日開幕式開始,臨沂市的崔寶平副局長、教科研主任宋玉良,分別作了精彩發言,開幕式結束後虞大明作報告— “漫談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學熱點問題”, 虞校長那富有幽默風趣的開場白,令在座的久久難以忘懷。尤其是他的教學評價的激勵性——課堂教學評價,讓我學到了很多教育的機智。讓我明白麵對聰明但會想鬼點子與老師做對的孩子時應如何巧妙地以牙還牙,幽默地處理。讓學生在笑聲中明白自身錯誤;面對孩子犯下錯誤時,應巧妙的為孩子搭建一個臺階,讓孩子再犯錯之後,輕鬆下臺。虞校長的課更是充滿大師級的智慧,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課堂情境中自主探究文字,體會 園子的特點,感悟作者自由快樂的童年,憑藉拓展閱讀和啟迪談話,啟用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書寫美好童年使之永恆的慾望和動力。

  武瓊的精彩報告讓我感受到一種生命的活力。在印象中退休的教師應老氣橫秋、滿臉寫滿滄桑,沒想到武老師卻是個活力四射的老太太,無論是在她的精彩報告中還是《七律長征》中都讓人感受到她的活力四射,講到動情處不忘向上揚揚手 。在一個多小時的課堂上讓我學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

  王振會老師執教的《稱讚》也讓我感受很深。王老師在課堂上那種鎮定自若的神態,甜甜的笑臉、甜美的聲音一下子把我們帶入童話的世界裡。她設計的小刺蝟和小獾 的對話指導學生朗讀時包含溫情又富有童趣。王老師在學生回答問題是帶著真誠的笑容,用真誠的話語去稱讚學生,讓學生體會到被稱讚的快樂;再設計寫生字這一環節時王老師對同學書寫的優點進行稱讚,培養學生髮現同學優點樂於稱讚別人的心態。

  支玉恆老先生久聞其名,期間也看過他老人家的講課光碟,就沒見其人,今天近距離的一 睹支老的風采真是萬分激動與榮幸。

  總而言之,再次感謝領導給我們邀請到小語會這麼多名家,聆聽名家精彩的報告,讓我們走近名師課堂,這對我們今後的教學有很深的幫助,我們將以名師為榜樣,不斷吸收他們的精華,勤懇耕耘,不斷探索收穫明天的希望。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心得體會4

  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發揮著主體作用。在閱讀教學中,要採取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讓學生從閱讀中體驗快樂,增長知識,提升精神境界,增強對生活的感悟能力。

  1、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最有效的內部動力。學生只要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習對他們來說就不是負擔,而是執著的追求。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具體生動的情境,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啟發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例如我在教學《長城》一課時創設情境,讓學生閉上眼睛前往北京,此時教室裡響起隆隆的飛機聲,我加以描述:“飛機起飛了,飛到了殷墟,飛到了北戴河……”由遠而近,學生如身臨其境,像真坐在飛機上一樣。隨著一聲“到了!”同學們睜開驚奇的眼睛,映入眼簾的是雄偉壯觀的萬里長城圖片。這時,我開啟錄音機,學生邊聆聽課文錄音,邊欣賞美景,頓時感到心曠神怡,閱讀學習漸入佳境,課結束了,學生還意猶未盡。

  2、多渠道閱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語文學科牽涉到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所以教師應該把握時機,“因文制宜”,將課內知識向課外延伸,拓展知識容量,以多種渠道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教學中,我不僅引導學生讀與課文相關的文章,如報刊、雜誌等,還充分利用電腦網路、影視音像等,組織學生收聽或觀看與課文相關的廣播、電視。另外,我還積極利用閱讀活動課,帶領學生去領略自然風光、名勝古蹟、風俗民情、春種秋收,瞭解國內外和身邊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學習語文知識,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3、合作探究,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新大綱》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閱讀教學應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組織、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例如我在教《落花生》一課時,嘗試採取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把全班學生分成六個小組,每個小組由六個成員組成。在小組討論中我提出了各小組要解決的六個問題:

  ①這篇課文哪些地方寫得簡略?(種花生、收花生)

  ②哪些地方寫得詳細?文章的重點是什麼?(過收穫節、議花生)

  ③父親的話中包含了哪兩層意思?

  ④花生的哪一點是最可貴的?

  ⑤父親所說的花生像生活中的哪一種人?桃子、石榴、蘋果又像哪一種人?

  ⑥父親是用什麼方法來說明做人的道理的?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大家踴躍加入到小組的合作學習中,積極地進行討論,各抒己見,合作解決問題。在討論彙報中,有的學生還提出了學習中不明白的問題,也會對問題的不同看法進行激烈的爭論,學生的學習變得主動、積極。學生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因此,我覺得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運用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閱讀教學方式來達到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以上幾點只是我從教十餘年來的幾點體會,其實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天地無限廣闊,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創新閱讀教學方法,教會學生閱讀,讓閱讀伴隨孩子們的一生。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心得體會5

  學習了“小學語文知識的教學策略”報告後,使我受益匪淺。讓我對語文低年級的教學又有了新的認識,讓我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透過學習,我知道,新課程不僅僅是對學生的學習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對教師的生存和發展提出了更高層次的新的要求。我不由得內心生成了一種緊迫感,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鑽研。李老師對語文低年級知識的教學做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與講解,下面我針對閱讀教學這一方面結合自己的教學談談我的體會。

  一、閱讀興趣的激發

  “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小學低年級閱讀教學應以讀為主,以讀代講,以讀促學,以讀促思。要使這些識字少,好奇心強的孩子愛閱讀,會閱讀,進而形成閱讀能力,首先要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

  閱讀教學中,我採用了猜謎、看圖、講故事、設懸念等多種方式,激發他們閱讀的願望。如教《畫》一課時,我是這樣匯入的:“大家喜歡猜謎嗎?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謎語,請大家猜一猜。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我話音剛落,孩子們都爭先恐後地把小手舉了起來,搶著說謎底。之後我又順勢利導問:“你是從哪裡看出是寫畫的?”隨即引導讀文,在反覆閱讀中理解了詩句。又如在《小松鼠找花生》一課,也是採用猜謎的形式匯入,孩子們的興趣一下自被調動起來了,為上好一堂課打下了基礎。

  除匯入外,其他環節也要注意調動孩子們閱讀的興趣,因為低年級的學生好奇、好動,缺乏耐力和持久力,很難堅持較長時間的閱讀活動。我根據他們愛看圖的特點,引導他們會看圖說話,看圖複述,這樣不但培養了他們說話的能力,也提高了他們閱讀的效率。如《小小竹排畫中游》、《哪座房子最漂亮》、《爺爺和小樹》等課文,讓學生看圖並稍加啟發,學生就能把課文的內容說出來,課文內容透過圖畫深印在學生的腦海裡,在這個基礎上學生再閱讀,整個課堂生動活潑,學生感到輕鬆。隨文識字也是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之一。還有采用形式多樣,豐富多采的閱讀活動,使學生感受和體驗到閱讀的樂趣,從而樂讀。如分角色朗讀、小組競賽、表演、男女輪讀等,都獲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時還注意了勞逸結合,如演一演、唱一唱、玩一玩、畫一畫、動一動等。《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一課在學生反覆讀文後,學生的興致減弱了,我突然想起兒時學到的這首歌,便問他們聽過嗎?孩子們睜大了眼睛好奇的說沒聽過,並示意想聽一聽,我便輕輕的唱了起來,孩子們一聽興致高起來,讓我再唱一遍,於是我就把這首歌教給了他們。這樣學生們不僅記住了課文內容,而且激發了他們的興趣。

  此外,我還注重了實施鼓勵性語言評價孩子,因為低年級學生好表現愛表揚,發展波動大,鼓勵性的語言可以使他們走進一個閱讀樂園。

  二、低年級學生是學讀的開始

  對兒童來講初讀很難,讀好一篇文章更是不容易,所以另一方面我加強了讀書方法的指導。在教學中,我由讀準一個音節開始,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一段話到一篇短文,做到嚴格要求,精心指導。

  1、教會學生正音,就是讀準字音,用普通話去讀課文。在學習生字時,字音讀得很準確,但一讀課文時,平翹舌音、多音字及變調字、輕聲、兒化音等就讀不準了,因此,每學一個字,我都把它放在特定的語句中進行訓練。如學“一”字時,便出示了“想一想”、“算一算”、“一隻鳥”、“一個蘋果”等詞語,讓學生感知“一”是變調字,不同的語言環境用不同的音。

  2、教會學生停頓。低年級的孩子往往不知什麼是停頓,為什麼要停頓,而往往是一個字一個字地讀,讀熟了以後又快如流水,一口氣讀完。根據兒童特點,我教給他們“逗號”停一停,“句號”換口氣的方法,長句子如何斷句。如《小熊住山洞》一課中,有一長句,“我們去砍些樹,造一間木頭房子住”。孩子們讀起來很困難,於是我採用看圖理解句意,再讀詞語,最後讀句子。

  3、教會學生讀出文章的'感情色彩。我認為讀文時,流利和有感情應同步進行。

  首先要掃清詞語障礙,不理解詞語無法讀通,讀出感情。理解詞語時,我一般採用直觀形式,把字詞同相應的事物建立聯絡。如《我多想去看看》一文中,學生對“壯觀”一詞不理解,我藉助錄影讓他們透過觀看畫面感受升旗儀式的壯觀,這比教師講解的效果好的多。

  其次,讓學生與書中的角色產生共鳴,自己去體會。我主要採取下面的形式:配樂朗讀、師範讀、指名讀、小聲讀、默讀、分組讀、同桌讀、分角色讀、引讀、齊讀、賽讀、表演讀、講故事等,在實踐中,我體會到範讀、分角色讀、賽讀、表演讀效果較好,比較適合一年級孩子的特點。如《四季》一課中雪人一段,我讓孩子們表演讀,邊挺著肚子邊讀文,很快就把雪人頑皮勁兒體會、表達出來了。《自己去吧》、《一次比一次有進步》等課,讓孩子們分別扮演文中的角色,各自用不同的語氣讀,學生讀得繪聲繪色,在情緒高漲中組成了課文內容,體會到了感情也學會了朗讀。

  4、教會學生在閱讀中合理想象的方法。如讀到《小松鼠找花生一課結尾時,我問“是誰把花生摘走了呢?”有的學生說:“是鼴鼠把花生摘走了。”有的說:“花生還沒結出來呢!”還有的說:“花生結在土裡,看不見。”……最後老師再總結。再如《小熊住山洞》一課,結尾動物們給小熊一家送花來了,表示他們對小熊一家的讚揚與感謝。我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森林中的一種動物,森林受到保護,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將自己對小熊一家的讚揚與感謝說出來。這樣,學生既理解了課文內容,又學會了在閱讀中合理想象的方法。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心得體會6

  為期兩天的培訓落下帷幕,冒著酷暑來回奔波實屬不易。先梳理一下培訓活動過程:王繼聚校長和陳學壯主任分別就狀物類散文和抒情性散文閱讀教學設計與實施做了專題報告,李大森校長針對教師專業發展做了報告,硃紅甫主任做了講座《基於學業水平質量檢測的閱讀教學追尋》。活動內容豐富,形式活潑,專家們走下來和教師互動,話題來自教學實際,以生動的語言、大量的例項和多年的教研經驗向我們詮釋了各個時間階段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閱讀教學的方向,更讓我們感受到了一位教師的敬業、樂業、創新、奉獻的情懷。專家們的報告使我對語文閱讀教學所走過的路程有清晰的瞭解,更明白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任務的艱鉅。場場精彩,讓我受益匪淺。

  一、閱讀教學要以語言學習為中心。

  “語文”就是指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語文教學就是語言運用的教學。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要求語文教學要著眼於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語言學習得好,運用語言的能力就強。可是目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許多教師由於認識的偏差,出現了人文性過度,工具性不足的傾向。表現為:重感悟,輕訓練;重內容,輕語言;重閱讀,輕作文等。小學語言訓練要根據學生年齡的特點,有目的有順序地進行語言學習,幫助學生積累詞彙,正確、熟練地運用語言。

  二、語文教師是閱讀教學的關鍵,語文課要表現語文老師的高度與深度。

  各位專家都有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愛讀書,他們聯絡自己的實際,談了語文教師該如何提高的文化底蘊,提高素質修養。我們不僅僅深入課堂多聽課例,還要經常實踐研究,上課、研討、讀書、提高。我心中的語文教師應該是擁有一股自由的情感,一片思想的天空,進行專業的探索,不斷提升專業水平,具有大將風範,要有一股真正的人文氣質的形象。要達到這個高度,我們首先要做到:永葆激情,忠誠教育。語文教師要有“天高雲淡,笑看雲捲雲舒,潮起潮落,立於潮頭寫春秋”的胸懷與氣度。不要因為壞境的改變,經濟的衝擊,地位的升降而改變,永遠保持一顆敬崗愛業的熱情的心。然後還要做到:張揚個性,銳意改革,創意教學,形成風格;業精於勤,潛心靜慮,默默努力,靜靜成長。最後還要做到:博覽群書,好高致遠。教師要有精深的專業知識,開闊的人文視野,深厚的教育理論功底,博覽群書,將我們的言行內化為學術的性格,在反思中成長。

  三、閱讀教學中,應該從教學生學會知識轉向教會學習。

  我對這個觀點的理解是:閱讀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學法。指導學生學法要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材為情感載體的原則。一方面教師要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課本讓學生讀,思路讓學生講,規律讓學生找,學法讓學生悟,使閱讀方法真正成為學生可貴的精神財富,另一方面要因勢利導。但是,指導學生學法時僅教給學生掌握一套科學的學習方法還不夠,還應注意以下三點:一是指導學生學法要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這是指導學生學法取得成效的必要條件。二十學法最好是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來的,而不是老師生硬傳授的。三是要重視學習品格的培養,即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創造精神,努力上進精神,這是指導學生學法取得成效的保證。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我們作為語文教師要是都能在實踐中總結、反思、提高,那麼,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將會走上一個更高的臺階。努力,期待!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心得體會7

  透過教體局組織的這次培訓以及對李文文老師對閱讀教學策略的解讀,讓我對低年級閱讀教學又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低年級的重要任務,特別是在母語教育的起步階段發揮著奠基作用,直接關係到識字寫字、寫作、口語交際教學等各個方面。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足以說明多讀的好處。但是一味地強調多讀,不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不注意讀書的多樣化的形式,不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也是不行的。閱讀的過程應該是感受快樂的過程,特別是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剛剛還處於自由自在的玩耍、遊戲狀態,突然進入嚴肅、規矩的學校學習生活,孩子的樂趣需要延伸、繼續,同時也要上升到新的層次,開拓新的方法和途徑。透過學習以及本人低年級教學實踐,將幾點體會小結如下:

  一、在情境中進行閱讀的指導。

  小學低年級的閱讀教學應以讀為主。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指導學生讀出感情,這種感情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在教師指導學生讀書的過程中學生自悟。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入境,入情,

  二、讀演結合,提高說、寫能力。

  “讀”是對資訊的輸入,而“說”應該是對資訊的輸出了,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是一個長期訓練的過程。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把讀與說結合起來。並加強訓練。《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規範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培養良好說的態度和語言習慣。”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非常重視學生讀與說的有機結合。

  三、繼續引入多種評價方式

  在朗讀的過程和方法方面,要做到重方法引導又不扼殺學生的自主性,應適當加點激勵。

  四、課堂內與課堂外相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社會、家庭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在實踐中運用,在運用中提高。教師應將語文課程根植於現實生活,鼓勵學生走進生活,去觀察、發現,去創新,以此來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真正把語文課堂與生活“連結”。一篇課文提供給學生的只是一個範例,一堂課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又一個起點。教師要讓學生帶著喜悅與滿足離開課堂,懷著激情與好奇投入更為廣闊的空間。這樣,教師才是真正實現了從一個“灌輸者”到一個“點火者”的角色蛻變:學生,才有可能從一個“接受者”轉變為一個“發現者”。總之,在低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只有注意激發和保護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情境中閱讀,把聽、說、讀、演等相機結合,相互滲透,就會相得益彰,再給以多種評價方式,一定會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高,為他們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使他們受益一生。

  透過學習我懂得了在對話式的閱讀教學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才能在師生互動中形成體驗、探究的生態氛圍,這是實施有效對話的前提條件。因此,在對話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享有平等參與對話的機會,不能使一小部分學習好的學生成為對話的“主角”,絕大部分學生淪落為對話的“聽眾”。另一方面,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當發現學生在對話過程中有了獨特的見解時,教師要及時進行表揚和鼓勵,以激發他們對話的熱情,讓他們從對話中體驗到成功的歡樂,從而促進他們認知與情感的協調發展。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心得體會7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我們的文學素養只有在作品中才能汲取營養,全國小學語文主題學習觀摩研討會心得。透過這次全國小學語文主題學習的觀摩會,我深深的感覺閱讀在教學中應用的重要性。

  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字之間情感交流、心靈溝通的過程。因此教學不能停留在理解內容的層面上,而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閱讀、探究的實踐活動。學生在閱讀活動中具有自主性、獨立性和選擇性,教師則是學生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和合作者,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閱讀實踐中,堅持以“讀”為主線,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透過這次學習,在以後的主題閱讀學習中要像更多的優秀教師學習,改進自己的主題閱讀方法,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要遵循以下環節:

  一、圍繞主題、自主預習

  預習內容:

  1.自學生字新詞,查字典、結合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它們在文中的意思。

  2.結合預習提示讀課文,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記號,可在空白處簡要寫出自己的體會,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提出自己的疑問。

  3.蒐集跟課文內容相關的背景資料(文字、圖片、音像)以及跟課文主題、體裁相同,思想內容相近的文章。

  課前準備是新課程背景下語文課堂教學必備的一個環節,在準備的過程中,師生可以互相交流溝通。透過溝通,教師可以及時瞭解學生情況,使教學設計更貼近學生實際,更趨向科學合理。學生透過課前準備,加深體驗和感悟,為學習做好知識和情感的準備。同時,預習可以使學生帶著問題走向老師和同學,學習目標的指向性更明確,會使課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深刻,使課堂教學變得充實、豐滿,心得體會《全國小學語文主題學習觀摩研討會心得》。

  二、合作交流,探究文字

  1.交流預習,提煉疑難問題。

  (1)交流讀文情況,主要是正音正讀。(可指名讀、接讀、競賽讀等)

  (2)交流自讀自悟情況,提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

  透過巡視,參與學生討論,瞭解學情,以學定教,及時調整教學預設方案。

  2.帶題自學,小組合作研讀。

  (1)首先引導學生帶著前面提煉出的問題,直奔課文重點,研讀課文。

  (2)然後,小組交流,各抒己見。

  (3)展開研讀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要環節,應注意以下問題:

  ①自學研討保證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自讀課文,思考分析,邊讀邊劃邊注。教師巡迴指導,參與學生的自學研討活動,並注意吸收反饋資訊。

  這一小環節從表面上看往往是靜的,看似一段空白,實則是充滿了學生整個思維過程的一段寶貴時空。學生只有有了自讀自悟後的獨特感受,才能更好的參與合作小組的討論,傾聽和評價他人的發言,接納別人的合理見解。

  ②小組交流,相互合作,豐富閱讀認識,教師有針對性地參與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師生共同研討。

  組織全班交流,讓學生按自己的選擇,交流感受最深的部分。在交流過程中,穿插落實訓練點,如:“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等。教師適時組織討論補充、評議深化、相機誘導。

  語文最有靈性的部分只能意會不可言傳,最具情韻的部分是不斷品味中獲得漸悟。這樣的教學設計,給學生提供切實可操作的探究方法和過程提示,讓他們圍繞自己的最深感受進行深入研讀,使學生能夠自由且充分地與文字對話,而後再展開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對話,師生在互動的閱讀實踐中,日積月累,豐厚語文素養。

  4.適度拓展,想像創新

  這是深化閱讀並引導運用創新的環節。可進行續編故事、仿寫片段、編演課本劇等活動。

  讀寫結合,實實在在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拓展閱讀,精博結合。

  按照我們進行的主題教學課題實驗的思想,以原教材中的精讀課文為依託,確定教學主題,然後圍繞主題對教材進行重組、刪減或補充,選編與單元教材同一題材的範文佳作,以及主題閱讀叢書作為閱讀教學延伸的輔助讀物,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裡,儘量多地接觸大量的語文材料。這部分內容可作為略讀材料處理,引導學生遷移運用前面研讀課文時運用的學習方法,快速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感悟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這一過程可以使學生可以得到較系統的語言積累,豐富情感體驗,從而達到自主內化的目的。

  這樣圍繞一個主題進行教學設計的優勢就在於學一課帶一串,教學內容密度高,容量大,綜合性強,學生所學是多方面的、立體的,既有資訊資源的獲得,又有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還有價值取向的形成,更有語文素養的逐步形成和發展。

  四、課外延伸,加強實踐。

  小小課堂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每個問題討論的全面而深刻,重要的是把學生引發開去,適量為學生推薦與課堂所學的語文知識相應、由課堂教學的諸多層面而生髮延伸開去的相關讀物,讓學生到更多鮮活的語文材料中去自主探究,深化感悟體驗,進而將情感內化為行動的力量,學會關注現實生活。

  形式多樣、難易適中、富有趣味的閱讀材料,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自覺地對材料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研讀、體味和欣賞,得到知識的滋養、藝術的薰陶和情操的陶冶,讓學生在課外閱讀的天地裡自由馳騁。相關專題:[語文]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心得體會8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一句話:“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是啊,給他們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就是給了什麼樣的生活。

  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長期以來傳統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統一的要求,劃一的指導,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潛能。重理解輕感悟,重分析輕運用,費時多而收效微,泯滅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束縛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得閱讀教學缺乏靈動與生氣。《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新課程下進行個性化閱讀教學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 注重語言文字的訓練,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老師們在指導學生咀嚼、推敲語言文字,探究語言文字的美妙神奇,並沒有將自己的理解強加給學生,而是根據學生的水平、需要在調整,教學非常真實。她們或透過句式的變換訓練來體會重點詞語,或運用對比法讓學生品詞品句,體會詞句的細微差別,學會準確地運用詞句,或在想像體驗中感悟品味語言……反思我們,為了追求把課文講透,圍繞情節內容進行提問分析和討論談話,佔用了大量的教學時間,這些瑣碎的提問和多餘的分析,取代了我們的語言文字訓練,影響了我們的教學成效。

  那麼,如何在我們的課堂中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呢?我覺得,最關鍵的一點是要找準語言文字訓練的點。具體的講,就是在一篇篇課文中選定幾個語言文字訓練的點,我們沒必要教學生學習課文中所有的知識,只能根據既定的訓練目標,精選幾個訓練點,即選幾個供學生訓練用的“例子”,憑藉這個“例子”使學生能舉一反三,逐漸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

  第二 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落到了實處。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實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完全看得出學生由表及裡的理解,看得出學生對語言品味的提高,在教學中重視了學法指導,在讀中領悟了方法。在這裡,省小語理事會理事長於老師提到:教課文,老師要少講少問,將活動時間多留給學生。確實,老師再高明的教也代替不了學生親自體驗的過程,老師的講也不能代替不了學生自己的練習,所以我們不妨放心的將時間留給學生多讀一些,多說一些,多議一些,哪怕是說得不夠好不夠完整,這有什麼呢?這畢竟是學生自己的學習成果啊。如何將老師的導和學生的學落到實處?於老師提到:首先要明確目標,緊扣單元訓練點,關注課文的導讀提示,發現問題及時指導,隨時注意聽,說,讀,寫,思的訓練,關注學生要用心。其次是步驟環節要到位。

  第三 注重課堂細節。首先,老師的評價語言非常真實,不做作,充滿“語文味”,她們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理解,鼓勵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自我解讀,即便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有偏差,老師也不直接給與否定,而是讓學生繼續探究文字,在文字中主動獲得答案。其次,老師沒以成人的理解表演教學,而是從兒童的視角出發輔導,幫助孩子們學習,語氣、語調兒童化,讓孩子們覺得非常親切,真正體現了老師與學生的平等地位。

  教學中,尊重兒童的思維方式,語言充滿童趣,貼近兒童的心理。再次,注重情感的渲染。語調錶情非常煽情。另外,注重個人形象,她們的一舉手,一投足,甚至是一個表情,都賞心悅目。我想,在我們的農村教育中,也應該追求這樣一種端莊的教態。對於我們的學生,尤其是那些被我們遺忘的弱勢群體,我們的一個撫摸,一個握手,一個鼓勵的眼神,對他們是一個多麼大的呵護!參賽老師們不僅僅領悟到了“以生為本”“面向每一個學生”的理念,並且她們已將這種理念化為了一種實際的行動。

  語文課堂不僅僅是將課文教給學生,還得思索:如何讓課堂生成更多的東西?在這個問題上,崔巒老師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紮紮實實求發展”,這個簡單,是指教學內容要簡約,教學環節要簡化,教學方法要簡便,教學態度要親和,教學語言要質樸,教學鼓勵語言要靈活多變,百花齊放。同時,崔老師還提到:語文教學要依託語文教材,落實語言訓練,講究誦讀感悟,豐富語言積累,加強語言運用,關注語言形式。讓我們的語文教學落到實處,處處講究一個“實”字。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心得體會9

  在懷集丘紅慧名師工作室跟崗學習的這段時間裡,我非常榮幸有機會聽了廣東省小學特級教師、肇慶市端州區教研室教研員楊曉紅老師關於“閱讀教學”的精彩講座。我受益匪淺!楊老師不僅以生動的語言、大量的例項和多年的教研經驗向我們詮釋了各個時間階段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閱讀教學的方向,更讓我們感受到了一位名師的敬業、樂業、創新、奉獻的情懷。

  楊老師在講座中明確了閱讀教學的三個層次以及課標中閱讀教學的要求,使我們每個教學段的教師都能夠清晰地瞭解到我們的語文課堂該教什麼,該達到怎樣的教學目的。楊老師列舉了大量的比賽課例,具體分析了課改背景下的閱讀教學趨勢,使我對語文閱讀教學所走過的路程有清晰的瞭解,更明白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任務的艱鉅。

  在聽了報告後,我深受啟發,就談談我的學習體會。

  一、閱讀教學中應該從教學生學會知識轉向教會學習。

  我對這個觀點的理解是:閱讀教學中要滲透學法指導。學法指導要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材為情感載體的原則。一方面教師要因勢利導,另一方面要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課本讓學生讀,思路讓學生講,規律讓學生找,學法讓學生悟,使閱讀方法真正成為學生可貴的精神財富。但是,學法指導時僅教給學生掌握一套科學的學習方法還不夠,還應注意以下三點:第一、學法最好是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來的,而不是老師生硬傳授的。第二、要重視學習品格的培養,即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創造精神,努力上進精神,這是學法指導取得成效的保證。第三、學法指導要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這是學法指導取得成效的必要條件。

  二、閱讀教學要以語言學習為中心。

  “語文”就是指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語文教學就是語言運用的教學。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要求語文教學要著眼於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語言學習得好,運用語言的能力就強。可是目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許多教師由於認識的偏差,出現了人文性過度,工具性不足的傾向。表現為:重感悟,輕訓練;重內容,輕語言;重閱讀,輕作文等。小學語言訓練要根據學生年齡的特點,有目的有順序地進行語言學習,幫助學生積累詞彙,正確、熟練地運用語言。

  三、語文教師是閱讀教學的關鍵,語文課要表現語文老師的高度與深度。

  楊老師聯絡自己的實際,談了語文教師該如何提高的文化底蘊,提高素質修養。最令我難忘的是她自己不僅僅深入課堂聽了兩千多節課例,還經常實踐研究,上課、研討、讀書、提高。令我深感欽佩。我心中的語文教師應該是擁有一股自由的情感,一片思想的天空,進行專業的探索,不斷提升專業水平,具有大家風範,沒有匠氣,沒有俗氣,只有一股真正的人文氣質的形象。要達到這個高度,我們首先要做到:永葆激情,忠誠教育。語文教師要有“天高雲淡,笑看雲捲雲舒,潮起潮落,立於潮頭寫春秋”的胸懷與氣度。不會因為壞境的改變,經濟的衝擊,地位的升降而改變,永遠保持一顆敬崗愛業的熱情的心。然後還要做到:張揚個性,業精於勤。張揚個性,銳意改革,創意教學,形成風格。潛心靜慮,默默努力,靜靜成長。最後還要做到:博覽群書,內省致遠。教師要有精深的專業知識,開闊的人文視野,深厚的教育理論功底,博覽群書,內省言行,將我們的言行內化為學術的性格,在反思中成長。

  聽了這個講座,我想到的是:要是我們能夠多一些這樣的機會聆聽專家的指點,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會更有信心;我們的語文教師要是都能在實踐中總結,反思,提高,那麼,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將會走上一個更高的臺階。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心得體會10

  有了這個交流的平臺卻沒有好好的利用,也就失去了和同事們交流的機會。今天,在網上閱讀了很多關於小學語文教學方面的內容,把閱讀的可借鑑到的東西轉發。大家共同學習。並結合到教學實踐中。

  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閱讀教學佔了很大比重。其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新課程標準與新修改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對閱讀教學的要求:對閱讀有濃厚的興趣,閱讀程度適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領悟表達的一些方法,積累語文材料。記的竇桂梅老師曾說過你想教好語文嗎?那就讓你的學生去讀,從讀中領悟、從讀中發現、從讀中體會!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學生閱讀,提高閱讀能力,我認為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把閱讀的一般過程教給學生

  例如在初步理解階段,要了解文章內容梗概,遇到障礙自查工具書,選好註釋,不能解決的劃出來;到深入理解階段,要理解文章結構脈絡,弄懂重要詞語的含義和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思想內容和表達方式,在此之後,提出質疑,發表自己的見解,跟同學互相討論;最後是消化運用階段,這個階段要聯絡自己實際進一步吸收,學用結合。

  二、把閱讀方法教給學生

  學生掌握了閱讀方法,就能獨立去思考探索,把握規律,舉一反三,所以教師應多從讀書方法上給指導。如怎樣默讀、朗讀,怎樣理解題目,怎樣讀懂詞句,怎樣分段和歸納段意,怎樣理解課文內容,怎樣掌握中心等。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可教學學生弄清以標題為線索去閱讀課文,讓學生找出題目中“美麗”這個重點詞,帶著“小興安嶺是怎樣美麗的?”“課文怎樣寫小興安嶺美麗”等問題進行自學。此外,也可以教給學生讀某類文章的方法。

  三、瞭解閱讀能力有那些

  1、認讀能力。認讀不是孤立的讀出字音,也伴隨著初步的理解。只能發出字音或者僅僅看見書面符號,就不能說閱讀。教學認讀,必須做到逐字逐句的認讀,朗讀要讀準字音,默讀要看清楚每個字每個詞,認真的讀。

  2、理解能力。它是閱讀能力中最基本的成分。較好的閱讀能力,不僅指能順利的讀,而且能較充分地,正確的把握閱讀材料的中心。學生往往偏重對閱讀材料表面含義的理解,而忽視閱讀的真正目的。因此,要教兒童逐步獲得理解字、詞、句、篇的能力和初步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閱讀能力。

  3、感受能力。在教學中,常常會發現學生簡單的說:我喜歡這篇課文或者我討厭這本書。這些情感的流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們的“童心”。兒童常把自己當成故事中的主人公,當他讀到有關小主人公說的或做的事時,只要他能夠理解或認為反映他自己的思想感情時,就會讀的十分起勁,甚至讀上數遍,完全被書中的人和事吸引住了。這時就與書中主人公的感情溝通了。所以教學中要培養學生把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轉化為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4。記誦能力。記誦貫穿在朗讀,默讀和背誦過程中,在朗讀和默讀時,也有記憶活動參與,透過熟讀,達到背誦。背誦能提高記憶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同時,背誦也是積累知識的重要方法。

  四、培養閱讀能力的方法

  1、營造自學的良好氛圍,給每個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讀書,思考

  “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傳統的閱讀教學無法適應這一要求,要改變老師講,學生聽記抄背這一現狀,首先要還給學生讀書思考的時間,發現,探索的時間。”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感悟是一種心理能力,是學生透過讀書,憑藉對語言及語境的直接感知,獲得某種印象或意義的能力。其次,可以改革課堂的閱讀教學辦法,大力提倡個別化教學,減少集體化教學,個別化教學是學生個別化學習,教師個別化輔導的統一,是一種主動的,生動活潑的學習局面。進行個別化教學時,教師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自學,自悟,自得的能力,實現自主學習的目標。再次,加強小組合作學習,組織好全班的交流,就需要理解的重點詞,句,段及課文主要呢容,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及最基本的表達方法,提出”疑”或”惑”,展開同桌或小組的合作學習。在彙報合作學習成果的過程中,進行討論交流,甚至爭論,教師加強調控引導,避重就輕。不僅使學生學有所的,而且諑漸建構知識,方法,諑漸學會學習。

  2、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閱讀教學中,應該著重培養的學習習慣有:帶這問題讀書的習慣;認真聽話的習慣。勤動筆的習慣;自己我評價習慣等等。現在不少小學生到畢業時還不會讀書,朗讀時丟字加字,甚至讀破句;看課外書籍,走馬看花,不求甚解。良好的閱讀習慣,必須從低年級就要主要培養。低年級尤其要重視朗讀訓練。

  3、堅持以讀為本,重視多種形式的讀

  閱讀理解能力是以感悟,體驗為基礎的重要能力。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的熟不解說自曉其義也。”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悟,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多年的語文教學改革實踐告訴我們,教師要轉變觀念,必須從作品分析的模式中走出來,大膽的把課堂時間換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在讀書中理解,體會課文的內容。一堂課老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安排多種閱讀方式,如:自由讀,輕聲讀,默讀,大聲朗讀,分角色讀,分組讀,吟誦,背誦,表演等等不同形式。老師靈活,充分的應用各種方式讓學生讀!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心得體會11

  小學中年級是義務教育進入第二個學段的起始年級,學生已從幼童時代進入了孩童期,他們的獨立意識開始萌發。接受新資訊的能力也在增強。對一些問題升始有了自己獨立的理解,甚至對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在文化知識方面,他們有了第一學段學習的積累。語文教學如何抓住這一年齡段的孩子特點進行課堂教學,使他們成為有一定閱讀能力的、能與人大方交流的、會正確表達思想感情的、具有一定閱讀能力的學生,就必須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開闢一條新的教學途徑。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強調知識灌輸,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導致學生機械接受、死記硬背。教師主導著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缺乏自主性,嚴重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一、課前預習,課前蒐集

  我們的語文教學內容必須立足於開放,即意味著書本世界向生活世界、整個社會的迴歸,才能適應當今飛速的資訊時代。新課標也給提出了要注意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建議語文教學“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教師引導學生課前蒐集資訊,讓學生在探索中主動學習,能培養學生蒐集資訊的能力,也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全過程的有效手段。蒐集的資訊,一方面是與課文主題相似的文章,另一方面是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背景材料及其它資料。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㈠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調動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去與課題或文字碰撞,從而引發學生對文字的猜想,形成閱讀期待。

  ㈡ 初讀課文,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第一步:先放手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1-2遍,要求學生邊讀邊畫出生字詞,教師出示課文難讀的,易錯的詞語全班指導,掃清讀書的障礙。

  第二步:交流朗讀課文情況。一般以指名讀書為主,檢查中下等學生讀書為主要目標,隨時糾正學生讀錯的字,注意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第三步:指導學生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自己先想一想,再與同桌商量商量,用一至兩句話來描述主要寫了什麼人、什麼事,然後寫在課本上,最後交流。

  第四步:再次讓學生瀏覽課文,對全文進行質疑,確定課堂學習的目標。

  三、精讀課文,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來體驗

  圍繞話題,選擇重點,以多種形式的讀為基礎,引導學生髮現段、詞句之間的內在聯絡,一步步引導學生熟讀課文,把課文語言初步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這一步是閱讀教學的重頭戲。在此環節中,教師要緊扣文字的主題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段,反覆研讀,調動學生的認知、想像和情感,含英咀華,細細揣摩、體味,不斷深化對文字主題的認識。同時依據課標對不同學段擬訂的教學目標,結合文字的特色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確立文字閱讀訓練專案,同步憑藉語言文字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基本功的訓練,使學生習得一些閱讀方法,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形成閱讀積累。

  要根據文字的特色來確立文字主題。文字主題確立後,教學中要圍繞這條主線引導學生整合文字資訊,抓語言文字訓練,最佳化教學環節,有層次地引導學生走進文字,與作者、文字對話,形成情感碰撞,使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落到實處。在精讀感悟中要以讀書作為教學的主要手段,在讀書中感悟,在感悟中培養讀書能力。以讀為本,自主閱讀,以讀代講。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運用多種閱讀方式,如默讀、個別讀、齊讀、競賽讀、快速讀、分角色讀、聽錄音讀、教師範讀、自由練讀等等,並且注意培養閱讀技巧,使學生在讀中生疑,讀中釋疑,讀中體會文章思想感情。

  四、回顧全文,形成積累,啟發感悟

  在學生熟讀全文的基礎上,摘記優美詞語、背誦精彩段落。閱讀教學要以讀書訓練為重點,教給讀書方法,注重讀書質量,紮紮實實地落實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平心靜氣地讀、整體聯絡地讀,步步深入地讀;因此,要做到活記樂背,主動積累,熟讀成誦,水到渠成,堅決扭轉和反對唱讀課文的現象。

  五、課堂總結,激勵實踐

  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堂總結”這部分總是教師歸納課文中心思想、寫作方法,給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等。而我認為在這部分教師提出一些問題:比如,學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麼?接著,讓學生暢所欲言去談體會。當然,教師也可適當啟發學生,把分散的、零碎的知識進行歸納、整理,使之系統化。

  總之,經過有機的閱讀訓練,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會得到有效提高,也為學生進入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心得體會12

  3月25日到28日,有幸到賀州參加了廣西小學語文低年級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活動。三天聽了15節課,賽課內容限於低年級的語文課,執教老師都是來自廣西各地市選撥出來的優秀選手。這次賽課共有8節課獲一等獎,7節課二等獎。下面談談我們學習之後的收穫:

  一、每位選手的教學設計精巧,課堂中能緊扣低年級的教學目標,創設不同情境滲透識字和寫字的教學任務,以自己的紮實基本功和教學風格營造一個富有感染力的識字寫字課堂,把原本枯燥的識字教學變得鮮活靈動,充滿童趣,讓觀摩的老師享受了一次精神盛宴。如第一節桂林龍隱小學麥茜老師的《歡樂潑水節》,將識字與學文融合,滲透了多種識字方法,巧妙設計拓展訓練,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柳州的《鳥島》一課,運用編口訣、形聲字相比較看圖理解等形式識記漢字,尤其是“密密麻麻”一詞的理解:藉助圖片理解到表示多的詞語有密密麻麻、到處、一群群,明白不同的詞語可以表達同一個意思。藉機運用密密麻麻造句,進行說話訓練,最後看影片感受鳥島的熱鬧景象。這樣把識字、學詞和理解課文、積累語言有機結合起來,體現課堂的高效。還有貴港的選手是根據單元特點進行整合,整體識字,這是主題式閱讀教學的一種課型。老師讓學生利用原有生活經驗、形聲字的特點,注重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反覆和生字見面,以達到大量識字的效果。

  二、專家評課中提到低年級閱讀教學就是識好字、寫好字、讀好文、理解少量重點詞句、積累運用語言。識字: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識字習慣;寫字:體現識寫分家。注意寫字姿勢的訓練;讀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亂加減字,讀出韻律;理解詞句:採用多種方式選擇適合年齡特點的方法理解詞句,如結合生活體驗、聯絡生活實際等;積累:巧妙滲透說話訓練,在口語表達中學會運用剛學的詞語或句式。

  專家提出五點建議:

  1、教師做到心中有學生,遵循學生的記憶特點、年齡特點,把我10-15分鐘的黃金記憶時間進行教學;

  2、老師書寫示範時考慮全體學生是否看得見;

  3、課件製作要適當,為課堂服務;

  4、教學中面向全體,關注所有學生的學習狀態;

  5、注意傾聽,抓住課堂生成的亮點,因“學”就導。

  同時專家也提出:

  1、低年級閱讀教學要把握年級學段目標、關注教學目標的落實;

  2、關注學習過程——識字寫字要保證時間,閱讀體驗也要給足充分時間,交流合作不能流於形式,好好落實聽說讀寫的能力培養。

  3、關注課堂的時效性。

  總之,精雕細琢的課是一種美,樸實自然的教學風格同樣耐人尋味!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心得體會13

  古人曾雲:“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想讓學生“不待解說,自曉其義”必突出一個“讀”字,讀的面要廣,讀的人數要多,讀的時間要多,要讀得落地有聲,書聲琅琅才是語文課的主要特點之一。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以讀為本,要求學生循序漸進地讀書,在學生粗讀課文初步感知其大意之後,著重抓好“讀通課文”的訓練,讓學生讀中感知、讀中感悟、讀中感染,讓每一堂語文課都書聲琅琅,學生長期浸染在琅琅的讀書聲中,既悟情又悟法,將有利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但是如何讓學生能夠帶著自己的情感去朗讀課文呢?

  一、注重體驗,自讀自悟

  閱讀教學就是透過觀察語言現象,思考語言文字的內涵,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體驗語言文字的情感。當代的閱讀教學的學習活動不僅著眼於如何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而且注重使學習者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有效的體驗,積累有益的經驗,實現經驗的再創造。有體驗的讀,就是引向自“悟”,發展個性;就是擯棄繁瑣的分析,注重整體感悟。如教學《火燒雲》中的一段:“天空的雲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彤彤的,好像是天空著了火”。我引導學生注意閱讀的體驗,指導學生與文字進行對話:哪一個字用的好?為什麼?有的認為“紅”字用得特別好,有的認為是“火”字,有的認為是“燒”字。學生間展開了激烈的爭議,我引導學生反覆朗讀這句話,最後大家一致認為是“燒”字。接著學生大膽發表了各自的意見:“燒”字讓我們感覺顏色特別美;“燒”字讓我們看出火燒雲在變化;“燒”字讓我們有天空的雲從西到東移動的感覺;……這種自悟自得的閱讀體驗,增強了學生的自主精神和創造精神,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個性。使學生在閱讀時依託語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經驗認識和想像,喚起活生生的形象,體驗到文章蘊涵的人類文化的精華、人文價值以獲取美好的感受。

  二、傳情達意,情感共鳴

  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而這種“即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只有透過深入的傳情達意的閱讀體驗才能獲得。即在理解的基礎上,對課文中優美的形象、深刻的意蘊、豐富的情感以及用詞造句的色彩、語言節奏的強弱、情調和風格特色等進行欣賞。“傳情達意”的讀要求讀者流入作品,馳騁想像,與作者產生共鳴。透過欣賞,獲得審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淨化。因此,我在教學中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傳情達意的深讀課文,沉浸其中,透過語言文字,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把握文章主旨,感悟做人之道;同時抓住典型語言資訊(如內容精彩之處,語言運用經典之處),領悟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之精妙,並積累語言。或低聲讀,細吟慢讀,領會所讀作品的內容,在低誦中細細揣摩作者傳情達意的文字技巧和表現方法;或高聲讀,透過高聲誦讀傳達出作品的內在情感和蘊意;或模仿角色讀,即在閱讀人物對話的課文時,引導學生模仿文中人物的角色,揣摩各種人物的語氣、語調、心態和神情,使自己進入角色,高聲、反覆朗誦臺詞,找到身臨其境的感覺。

  在閱讀教學中,面對一篇課文,我一般從文章的整體著眼,從那些牽一髮而動全域性的詞句切入,指導朗讀。如教學《詹天佑》一課時,我直接切入文章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問學生:“你認為這句話的應該用什麼樣的語氣讀?哪些詞應該重讀?”學生試讀之後紛紛舉手回答:“應用讚美的語氣”、“應用自豪的語氣”、“‘傑出’和‘愛國’這兩個詞語應重讀。”於是我請同學們讀此句,重讀“傑出”和“愛國”,讀出自豪和讚美的語氣。這樣一來,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掌握了朗讀的技巧,同時也理解了文章的中心,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小學語文課本里的每一篇文章都伴隨作者深厚的感情,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利用課文中的感情因素,透過傳情達意的讀來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從而領悟文章中心,深刻體會到作者的心靈深處,並且使學生在情感的感染中受到真善美的薰陶,使他們的語感得以培養,心靈得以美化,情操得以陶冶。傳情達意的讀,要指導學生做到字字不含糊,停頓、重讀和語調的把握有分寸,這樣傳情達意的讀,讀起來才會抑揚頓挫分明,就能“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三、聯絡生活,激勵學習

  語文,是聽說讀寫的工具,以語言文字為表現形式的課文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因此,語文知識與人們交際的需要密切地聯絡著。所以,閱讀教學藝術的根本目的和出發點也應該是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需要,使其產生學習語文的內在動力。

  閱讀教學不能為教課文而教課文,為教知識而教知識,必須緊密聯絡日常生活實踐,特別是讀寫聽說活動,把課文中蘊含的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活化為呈現在學生面前的一盤盤美食甘味,使學生真正認識到“學屬所需”、“學有所用”,從而產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主動自覺地去獲取知識,並積極運用所學知識,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如教授《落花生》一課,我針對學生普遍感到作文選材難這個問題,自始至終圍繞作文選材進行講讀,使學生認識平時留心觀察和勤於積累是獲得寫作素材的重要來源,一堂課講得生動活潑,學生學得津津有味。

  閱讀教學離不開讀。只有透過讀才能推敲、揣摩、品味語言,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生動,感受祖國語言的無窮魅力。在閱讀課上,一個好的教師應善於以自己的情感調動起學生的情感,使師生的情感與文章蘊涵的情感相吻合,當喜則喜,該怒則怒,師生一道激動、平靜、愉快、悲哀、得意、緊張、悠閒,讓閱讀“情意”濃濃,充滿著和諧、合作的氛圍。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心得體會14

  辨證唯物主義者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彼此聯絡,相互關聯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把聯絡得比較緊密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客觀存在的形態稱之為“場”,如“電場”“磁場”等等。在我們的閱讀教學中,處於立體的、互動的、多層次平等對話的教師、學生、文字實際上也存在一個“場”。在這個“場”中,教師、學生和文字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學生身心無比愉悅,知識體系得以建構,能力得以形成,方法得以掌握,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以養成。我們把這樣的理想化的課堂教學境界可以稱之為“對話場”。而這個“對話場”的創設與形成,正是我們改變課堂教學現狀,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一個重要途徑。

  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對話,以至於最終形成和諧、融洽的“對話場”呢?

  (一)在學生的獨立閱讀中進行對話。

  學生和文字的獨立對話,是閱讀教學過程中“對話場”得以形成的基礎。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生知識、能力的形成過程,是學生自身在外因和內因的相互作用下,自我建構的過程。沒有學生和文字的獨立對話,沒有學生的獨立思考,分析理解,內因不發揮作用,學生是很難無法完成知識體系等方面的自我建構的。

  怎樣才能使學生和文字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對話呢?關鍵是我們教師要學會做一個“隱藏者”,在課堂中隱去我們的身影,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而要確實做到成為一個“隱藏者”,我們的教師要努力做到“兩個保證”。一是要保證學生和文字獨立對話的時間。二是要保證學生和文字獨立對話的空間。

  第一個保證中要特別注意保證學生質疑問難的時間。質疑問難是學生和文字獨立對話的一個重要形式,也是幫助學生形成“對話場”,完成意象建構的一種基本策略。它能引導學生真正經歷與文字對話的全過程,有利於教師進一步明確學生與文字對話時出現障礙的真正原因,便於集中火力,解決根本問題。學生也能透過在“對話場”中解決這些問題,而獲得一次又一次成功的閱讀體驗,從而幫助學生培養閱讀的興趣,進一步樹立學生自主閱讀的信心。

  二是要保證學生和文字獨立對話的空間。一個教師在教學《木蘭從軍》這篇課文時,在總結階段,讓學生完成了這樣一個填充題:你認為花木蘭是個( )的女英雄。教師的目的是讓學生談一談對花木蘭的整體印象,相互交流對課文的整體感受。但學生交流起來很困難,甚至出現了“花木蘭是一位巾幗英雄的女英雄”的狀況。這就是因為這位教師沒有給學生充足的和文字獨立對話的空間,學生被緊緊地束縛在一個小小的框子裡。如果我們這樣問:學完了課文,你想對花木蘭說些什麼?你覺得花木蘭是個怎樣的人?則對話的空間要大出許多。

  (二)在教師的科學整合中進行對話。

  學生和文字的獨立對話,是“對話場”得以形成的基礎,但它並不是全部。學生和文字的對話,在學習之初,肯定是膚淺的,不完整的。僅僅依賴這種對話,是不能完成對文字的深刻理解和感悟的。而教師的科學整合,則是對話場得以形成的關鍵。

  教師的整合一般有這樣的兩種形式。

  1、預設性整合。

  一般在上課之前,教師都要對教學過程進行預設,都會設想如何在學生獨立對話的基礎上,透過一兩個大的問題,不斷把對話引向深入。而這一兩個問題的確定,關鍵是要看教師是如何對“三個思路”進行整合。“三個思路”即作者的寫作思路、學生學習的思路、教者的教學思路。而對“三個思路”整合的關鍵,則在於教師確定怎樣的“三個思路”的交叉點作為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和突破點。這種預設性整合質量的高低直接關係到“對話場”是否最終形成。

  2、生成性整合。

  上課時,教師還要注意對學生在課堂中形成的一些生成性問題給予及時的整合。學生課堂中形成的一些生成性問題,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形式是教師在第一課時,讓學生在充分的閱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質疑時所產生的問題。對這些生成性問題的整合,我們教師一般有三種處理辦法:①當場解決。②整合後作為第二課時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問題來解決。③在語文課外活動中組織學生解決。第二種形式是教師在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突然提出的一些問題或出現的一些意料之外的答案。對於這種形式的問題,一種方法是學到相關的內容時,教師隨機給予解決;另一種是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整合,形成一兩個有價值的核心問題,臨時改變自己的預設性教案,並圍繞著這一、兩個核心問題組織教學。這對教師的教學藝術,教學機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在文字的多向拓展中進行對話。

  文字,不僅僅指教材這種文字,也包括其他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其他各種教學資源。“文字拓展”可以從兩個層面上來理解。一個層面是從“客觀文字”的拓展來說的。什麼叫“客觀文字”的拓展呢?我們說,教師、學生、文字三者進行對話時,教師不僅僅引導學生和教材對話,還努力調動學生已有的與教材內容密切相關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積累以及其它各種背景資料、音像資料來共同參與對話,我們就認為它對“客觀文字”進行了拓展。這種拓展是文字在外延上,在橫向上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另一個層面是從“主觀文字”的拓展來說的。學生對文字是否真正地理解和掌握,關鍵是要看學生頭腦中的“主觀文字”是否已經透過對話,經過啟用,而變得鮮活、靈動起來;是要看文字中的那些冰冷、生硬的鉛字是否已變成活靈活現、有聲有色、充滿情感的畫面。這就是以往我們所說的人物形象是否“立”了起來,課文內容是否“活”了起來。這是從縱向來說的,從文字的內涵不斷得到充實、豐滿的過程來說的。

  1、在“客觀文字”的拓展中進行對話。

  這是現在很多老師經常採取的一種教學方法。一位教師在教學《孔子游春》一文,引導學生體會的“泗水春景”之美時,學生卡住了。讓學生講出美在何處十分困難,教師嘗試著讓學生讀出景色之美,學生讀得也不行。這時,學生和文字對話出現了障礙。但這位教師處理得十分巧妙:播放課件,讓學生一邊聽描寫春天景色的音樂,一邊欣賞描繪春天明媚景色的畫面,喚醒學生對春天美景的已有感知。再讓學生吟誦一下描寫春天美景的古詩。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練讀、指名讀。這時,學生的朗讀果然出現飛躍。“不著一言,而盡得風流。”為什麼這裡他教得如此成功呢?關鍵是因為教師在這裡,對“客觀文字”進行了拓展。這時參與對話的文字,不再僅僅是教材了,還包括了一些能啟用學生對春天已有感知的音樂、圖畫,詩歌等等各種教學資源。正是在這種與多種文字的對話中,正是在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情感交流以及和諧、融洽的“對話場”的形成過程中,學生順利地完成了意象建構和情感表達。這是煩瑣分析所不能夠達到的。

  2、在對“主觀文字”的拓展中,進行對話。

  學生的“主觀文字”,是他們頭腦中建構的一種意象,教師是無法直接看到、觸控到的,但教師可以在傾聽、觀察,瞭解學生已有“主觀文字”建構情況的基礎上,採取相應的教學策略,透過對話,對學生既有的“主觀文字”進行修正、補充和拓展。從而在形成“對話場”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完成“主觀文字”重新建構。

  情境表演是對“主觀文字”進行拓展的一種非常有效的策略。很多老師認為,對話就是指語言上的平等交談,實際上,學生的傾聽,教師的一種姿態以及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一個眼神,都在傳遞著某種資訊,從這個角度來說,集語言、動作、表情一身的情境表演,則更是一種對話。而這種對話,更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完成“主觀文字”的建構與拓展。於永正老師在這個方面,可以稱得上是個“高手”和“大師”。在情境作文《捕鳥》中,教師在讓學生聽音樂,感受並描寫森林、小鳥的美麗和可愛之後,教師竟扮演成一個偷獵者,在大森林中偷獵。在學生義憤填膺之時,請全班同學推薦一個同學扮演“紅領巾”上臺對教師的“偷獵”進行勸阻。在這個情境表演中,教師創設了一個鮮活的“文字”在與學生對話,這裡的教師即文字,文字即教師,教師和“文字”已經融為一體。學生正是在與教師這個“活化”的文字的對話中,順利地完成“主觀文字”的建構和拓展。這也正是後來學生“主觀文字”物化後的作文,十分成功的一個根本原因。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不管是在學生的獨立閱讀中進行對話,還是在教師的科學整合中進行對話,還是在對文字的多向拓展中進行對話,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學生真正經歷和文字完整對話的過程,充分發揮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有的指導作用,並透過這種和諧、融洽而又高效的對話場的創設,確實提高學生的各項語文素養,使學生不斷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這或許就是新課改要求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與歸宿吧。

【國小語文閱讀教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