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農業經濟管理> 休閒農業發展趨勢分析論文

休閒農業發展趨勢分析論文

休閒農業發展趨勢分析論文

  [摘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引領當今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有利於實現農業整體的穩定發展,保持農民的持續增收。休閒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的新型發展形態,成為了現代旅遊的新形式。隨著近年來我國休閒農業的飛速發展,為農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因此,探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的休閒農業發展,對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向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休閒農業;農業發展

  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顯著加快,2015年底時,人均GDP就已經位列世界中等收入國家水平,經濟發展水平位居全球第二,這不僅是國家發展壯大的體現,同樣也對經濟的發展提出了更嚴峻的挑戰。農業問題成為了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困難,我國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提出了針對農業發展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成為了新型的消費業態,必須堅持響應國家對於農業發展的戰略部署要求,採用創新發展的形式,將綠色發展作為主體,將農業發展與經濟進步融為一體,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休閒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1農業供給側性結構改革提出背景

  十八屆五中全會在召開時,對我國的發展現狀進行了總結概括:“我國的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時期,雖然面臨著諸多的矛盾與風險。”目前這些矛盾表現在經濟結構的失衡、經濟增長速度下降以及產能過剩等方面。因此,對於農業經濟發展,應該進行全新的調整與戰略部署,農業供給側性結構改革的提出也是順應了經濟時代的整體發展趨勢,是人心所向。

  2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的問題

  2.1糧食供給壓力大。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業的農村經濟發展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糧食總產量連續幾年呈上漲趨勢,實現了我國百姓飯碗裡都是自己種的糧食,局面。隨著糧食產量的不斷增長,國家為了保證農民的`經濟利益,用最低價進行糧食收購併進行短期的收儲政策,使糧食庫存連年增加,在2016年時,我國的糧食產量已經達到了世界首位。

  2.2農業產需矛盾增大。隨著近年來我國農業產量的連年增加,農產品數量富足,成為了維繫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由於農產品供給側結構與消費者需求之間的不平衡,使二者之間的矛盾問題日益突出,造成了生產非所需的局面。一方面是由於農產品產量大,造成了庫存爆倉的情況;另一方面,高品質的農產品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大的需求,而中低檔的農產品生產量又遠遠超過了人們的需求,這就導致了農產品的結構失衡問題。

  2.3農業資源緊張。我國農業發展不斷進步,但是同時,我們為農業的發展犧牲了環境與資源,併為之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導致農業資源日趨緊張。在城市化和工業化程序的不斷髮展中,直接造成了耕地面積的減少,同時,由於多種環境因素,導致了耕地質量的不斷下降,農田灌溉所採用的浸灌方式降低了水資源的利用率,造成了水資源的極大浪費,對於地下水的採集嚴重超標,農業資源自然因此變得日趨緊張。

  3最佳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的休閒農業發展策略

  3.1重視創新,最佳化產業結構。創新是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解決我國經濟主要矛盾的根本方法,是提高社會生產力的重要戰略任務。目前,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消費需求已經從原有的消費模式朝著多樣化和個性化的消費方式發展。按照旅遊發展規律來看,當人均GDP達到一定程度時,便有強烈的旅遊需求出現,旅遊市場局面也變得空前火爆,此時,就為休閒農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契機。休閒農業作為新的消費熱點,必須抓住因經濟發展而帶來的發展機遇,支援和引導各產業向休閒農業集中發展。

  首先,要重視網際網路的科技發展,善於將休閒農業的發展與網際網路等技術相結合,從根本上促進休閒農業產業的轉型,用科學技術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其次,要重視農產品的創新,隨著消費者對休閒農業的產品與服務需求的不斷增大,要重視對農產品的創新工作,充分利用農作物,做好農作物的園藝佈置及農家體驗等休閒活動。再次,不斷推動市場創新,響應國家“一帶一路”的號召,將休閒農產品的創新作為發展基礎,不斷開拓更廣闊的市場,將農產品推向國外市場,統籌農產品市場的整體發展,促進休閒農業市場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最後,要創造品牌效應,不斷加強農產品的品牌建設,努力營造農業旅遊的市場氛圍,利用品牌效應,促進休閒農業的產業結構最佳化。透過不斷地創新與發展,實現休閒農業的供需平衡發展,促進休閒農業的不斷進步。

  3.2綠色發展,推動產業轉型。綠色發展,顧名思義就是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發展理念,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去,不斷推動休閒農業的產業轉型。我國農業市場主要的矛盾就是糧食產量與農民收入之間的矛盾,還有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業發展之間的矛盾。針對這一系列問題的解決,必須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從推動農業產業結構入手,充分利用休閒農業資源,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改善農業環境,促進農民就業,從整體上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和農業競爭力。

  第一,實現農業產業向資源節約型轉化。在生產、流通及消費等各個領域實現減量化和再利用的原則,做到對資源利用的最大化節約,推動農業產業鏈的整體綠色發展,促進農業增長同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共同發展。

  第二,促進農業產業向環境友好型轉化。不僅要注重新能源產業、新資訊產業及新農業等綠色產業的發展,從增量上推動農業轉化,還要重視對現有農業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淘汰落後的產業,改造現有的產業,不斷推動農業化轉型。

  第三,推動農業產業向生態培育型產業轉化。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道路,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使農業發展不斷向生態培育型轉化。

  第四,促進農業產業向質量安全型產業轉化。產品質量安全是農業發展的根本保證,若想改變我國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減輕農業耕地的過大投入,就要加大對耕地的保護力度,不斷最佳化農產品的質量與服務,嚴格把控農產品從生產到走向餐桌的各個環節質量,保證人們的食品安全,促進休閒農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3.3融合發展,促進新型業態生產。若想實現各產業之間的融合發展,要從農業發展的內部來看。休閒農業是集合了生產加銷售為一體的新型互利共生產業模式,實現了農牧漁多種產業的共同發展。有利於改進傳統農業的發展模式,培育新型的業態生產模式。休閒農業作為農業經濟鏈的延伸,形成了集生產、加工、物流以及銷售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透過產地加工的形式,實現農副產品生產與銷售一體的新型業態模式;透過產地直銷組建直銷店鋪的形式,發展特色農產品,推廣品牌型業態銷售模式;透過旅遊消費的形式,促進城市人口走進農村進行消費,促進旅遊業態消費模式。透過農業內部及各產業之間的融合發展,不斷推進各種新型業態模式的產生,充分調動農業發展的積極性,促進休閒農業的健康發展。

  3.4共享發展方式,補齊農業發展短板。社會主義發展的本質要求是為了消除貧困、改善民生狀況,進而實現共同富裕的發展局面,這也是休閒農業發展的根本動力源泉。共享發展的本質與可持續發展相同,若想保持經濟持續不斷的發展,就要以包容的理念去進行小康社會的建設,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將休閒農業作為農民脫貧的根本道路。休閒農業的開展能夠進一步為勞動市場提供勞動崗位,促進農業市場的活力,可以幫助農民實現就近就業。休閒農業最大化地延伸了農業經濟鏈,使得農民有了可靠收入來源,除此之外,休閒農業還提高了交通設施及教育醫療等反面的公共服務建設水平,為農民提供了基礎的社會保障服務,拓寬了農業發展空間。

  4結語

  綜上所述,結合休閒農業的產業特點,針對目前農業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提出了農業改革的有效措施,堅持創新農業發展,走綠色可持續生態道路,融合新型產業發展,最終實現共享產業發展,促進休閒農業的健康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潔.中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D].雲南農業大學,2017.

  [2]姜長雲,杜志雄.關於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1).

  [3]和龍,葛新權,劉延平.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機遇、挑戰及對策[J].農村經濟,2016(07).

  [4]楊建利,邢嬌陽.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6(04).

  [5]王樹進,陳宇峰.我國休閒農業發展的空間相關性及影響因素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3(09).

【休閒農業發展趨勢分析論文】相關文章: